第二书包网
繁体版

第421章 北伐五里(2/3)

br>
    “997”和末位裁汰法看来是有效的,在军官们发了疯一样的督促下,克难新军步兵的阵列、行军和纪律终于过关了!

    列阵、行军和纪律是克难新军步兵的主要训练科目——朱慈烺当然知道个人勇武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小。管他满洲第几勇士,在斑鸠脚火铳跟前,都是一堆烂肉。

    在未来的二百年中,步兵主要是靠装备(燧发枪、线膛枪)、纪律和阵型,以及同炮兵、骑兵的协同去战胜敌人的。

    所以在过去的一年时间中,克难新军训练的重点,一直都是纪律、队形和体能。

    至于战斗技巧,当然也得练,但是占比并不高,而且非常强调专精——也就是士兵要精通各自所在兵种的战斗技巧,并不需要全能。

    而如何让克难新军的十几万将士拥有合适的装备,则让朱慈烺在过去一年中伤透了脑筋。

    他很清楚,造成明军战斗力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装备水平低劣!

    在明末时期的官军当中,除了少数家丁能有一身好甲,几样趁手的兵刃,大部分的士兵顶多有一身烂甲,有几件粗制滥造的兵器。根本比不了八旗汉军,更别说装备更加精良的八旗真满洲了。

    而造成明军武器装备低劣的主要原因,首先当然是没钱。

    其次则是明军的军工系统完全朽烂。而到了朱慈烺这个抚军太子完全执政后,连完全朽烂的军工体系都已经不存在了。

    无论是工部管辖的军器局,还是内府管辖的兵仗局,又或者是各边镇自办的军工(卫所理论上也有军工),都没有整体跟随南迁,只有少数的工匠追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工匠们又没得什么好处,凭什么就跟随朱慈烺?朱慈烺带到南京的那些“义从工匠”,都是从天津卫拉来的,因为在两次天津卫之战中吃够了流寇的苦痛才愿意跟随的。

    靠着这些工匠,朱慈烺也只能勉强把南京造炮局和南京火铳局支撑起来。不过这两局的规模很小,产量有限,产品也非常单一。根本不足以支撑十几万大军所需。

    不得已之下,朱慈烺只好采取了一个在后世看来简直发疯一样的军械采购模式——承包采购!

    也就是由大元帅府制定出各兵种所需器械的形制规格,然后下发(图纸、规格要求和制作方法)给各团、营官长,再把所需要的经费也发给他们,由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