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繁体版

第790章 最大的金手指(2/3)

是被人抄的一方啊!

    明朝的闭关锁国所造成的最大的不良影响,就是影响了东西方的技术交流。

    而朱慈烺上台后,则一直在努力推动这种交流——当然是学习人家的技术为主了,在技术交流的问题上,好为人师是要不得的。

    所以朱慈烺是不会推动科学技术外流的,他只好加速学习和引进的过程。

    而在他的推动下,大明的科学技术已经开始呈现出突飞猛进的状态,已经到了开始出成果的时候了。

    就在北清忙着内战的时候,大明的第一次“太学高考”已经完成了——这其实是一场挑出聪明人的考试。得在没有老师、也没有什么参考书的情况下自学成才,还得对《子论格物篇》中某些简化和浓缩的哲理进行展开和深入的分析。

    为了让这场考试看上去更像科举,朱皇帝也采取了“会试”和“殿试”两步走的考试方式。

    会试考“经”、“算”和“论”。“经”就默写《子论格物篇》。“算”就是做数学题——朱慈烺亲自出题考核,他当年可是数学学霸,现在还记得不少刁难人的题目呢!而“论”则是最难的,得写出自己对一条“论格物言”的分析和理解。

    这种高考,可以说是最公平,也可以说是最不公平的。最公平的方面就是在拼智商!

    《子论格物篇》谁背不出来?这都记不住还考什么太学?至于算术考试和论文,那就是在拼硬智商了。

    可智商不够硬的,再怎么努力,连会试的考场都进不去!

    因为在会试之前还有个初试,是由各个州府自办的。初试没有论文,但是得靠数学!也是朱皇帝出的题......考完以后,考场外面那是哭成了一片啊!

    脑子笨一点的,或者上了年纪脑子不灵活的,或是太偏文科的,全都被难哭了!

    科举居然难成这样,看来大家伙是终身无望太学了......

    没有被难哭的,则到南京来考会试,会试当然也是难的——以至于到后来,明朝的读书人都把南京称为“难京”,太难了!

    会试取士的名额是400人,还要根据成绩好坏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四甲。

    其中前五十名可以参加殿试,也就是由朱慈烺其中主持论文答辩。从中选出一甲大学士和二甲博士......不用说,这些都是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