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经费,需要支出,需要曼尼大神的垂青。
没有足够的经费,再好的制度也是渣渣,反之,只要有了足够的经费,再没有用的官僚机构,也能做不少事情。
“桑君所言,颇为有理……”张越拱手道:“诸君都想一想,这乡社诸正弹的俸禄,经费,如何开支?从哪里开支?”
成立乡社,是为了互助,是为了帮忙农民摆脱胥吏的压迫,豪强的欺凌,并组织他们进行生产生活,宣传和推广新技术。
而不是相反。
自然,这经费来源,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国家拨付吧?不可能!
若是如此,这所谓的地方自治,不就成为一个笑话?
连经费都是上级拨给的组织,别想拥有什么话语权,别人一卡脖子,就要跪!
更可怕的是——一个不小小心,就可能让汉家掉入冗官的陷阱里。
一个亭里推举一到六个长者作为代表,为正弹,代表他们组成乡社自治组织。
哪怕每一个正弹,都只按最低级的斗食官的待遇给付俸禄。
一年一人就要至少一千钱。
一个乡六到十二个亭里,三十到六十个正弹。
一岁光是俸禄支出就是数万钱。
再加上乡社活动的日常支出,组织百姓生产的费用支出以及其他费用,一年下来少说也要编列二十万左右。
一个乡的正常田税与刍稾、口赋收入,恐怕也就比这个数字高一些。
若只是小规模的搞一搞还行,普及开来就根本不现实了!
至于自筹?
那就更不行了!
自筹等于将乡社的权力,拱手让给大地主和豪强。
原因也是一样,谁给钱,谁是大佬。
乡社组织自筹经费,自然是去找地主豪强。
地主豪强们给了钱,乡社的正弹们,敢不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做吗?
至于摊派给百姓,更是无比糟糕的决定。
百姓本就负担很重,再玩这么一出,岂非是火上浇油?
在坐众人,都是精英,顶级的文人和官吏。
自然都能想到这三层,即使某人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