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但这些热点到底能够转换成为多少票房?还有,赞誉之中到底掺杂了多少水分?这就值得商榷了。
众所周知,各大电影公司在展开宣传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发布公关稿,尤其是内部试映或者记者场次,还有漫画改编电影的粉丝试映,这些场次结束之后,一般来说全部都是好评,却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更多还是一种宣传计划,因为电影公司和发行公司需要以好评来进行预热,制造话题。
最明显的就是漫威电影,每一次社交网络的前期评论一定都是“漫威最佳”,似乎每一部作品都在持续不断地升级和进步,但即使是最为死忠的漫威影迷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还是拥有自己的个人喜好,欣赏品味自然也就有所差异,更何况,系列电影每一次都取得进步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但伴随着时间的推进,烂番茄和媒体综评开放评论之后,是骡子还是马,这才会显露出原本的真实面目。
虽然“地心引力”是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的,电影节的观众和媒体质量还是值得信任的;但“地心引力”这一次只是作为开幕影片登场,好评之中或多或少还是有些水分的,如果按照现在的评论趋势来看,“地心引力”几乎都要坐上“影史最佳”的宝座了,这显然就太夸张了。
故而,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现在依旧是雾里看花。
推特狂潮制造的是话题热点,这也是网络时代、智能手机时代的一个显著特性;紧随而至的媒体评论则迎来的是客观审视,好评和差评都必须拉出来遛一遛,让观众们在走进电影院之前能够更加准确地完成定位。
虽然“地心引力”不是主竞赛单元影片,但作为威尼斯电影节七十周年的开幕影片,各大权威媒体记者还是给予了足够重视;再加上错过戛纳的遗憾,还有两场私人派对的预热,首映式当晚几乎是所有记者全部倾巢而出,他们的反馈信息稍稍晚了一些,但还是如期而至。
“这是自’蝙蝠侠:黑暗骑士’以来,对商业与艺术平衡最完美的一次探讨。”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透露出了两个信息,一个是“黑暗骑士”,一个是“完美”,即使没有阅读整篇影评的全文,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影评人的激动和赞叹;而当注意到撰稿人的名字和供职媒体的时候,这一评论的分量就越发不可思议了。
这是来自权威专业杂志“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