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一个很小很小的故事,很小很小的人心。
很多导演,你发现他拍摄大场面电影的手法十分娴熟影片也足够精彩。但总觉得差那么一丢丢力量和味道,让这部电影不足以成为经典。
这个一丢丢就是一个导演的敏锐度和对于细节的把握。
当然,这部剧从另一方面也十分考验演员的演技。
走上楼。
“黑板放在这边,那些书把借签剪下。不要太整齐,要让人看到后就知道主人常常翻动才可以。
对,那边书桌摆一个台灯……散乱草纸铺在上边……往边上挪一点。那个谁,你那个照片不可以,去用药水做旧。”余家胺很认真的指挥现场工作人员调整道具摆放。
看着房间的摆设,吴孝祖点点头,基本都是按照自己故事板的要求来摆放。
吴孝祖的故事板画稿中有着比较立体的房间描绘。当然,电影拍摄与绘画肯定要有差距。很多地方要为拍摄做妥协。
比如窗户玻璃就用了那种深色的毛玻璃,吊灯也选择了很古朴的样式。这样拍摄的时候,光线会符合拍摄要求。
吴孝祖拿起相机拍照的时候,潘恒昇、敖志君、邱立涛也都用手指圈景来勘察现场,不时的蹲下身,看看够不够埋机位,景深取景符不符合要求。
观察一下镜头能不能拉开景深,拍摄时该如何切镜头,如何引导演员走位。
哪一些是摄像机的拍摄盲区,哪些地方适合近景取景,哪些方便特写或者中远景的拍摄。摄像不只是会摆弄机器就可以,你要很繁琐的计算出一个场景适合取景的角度和镜头选取。
每一个镜头和每一个镜头之间在哪里更适合转场。
一卷胶片拍摄,哪些取景的镜头间隔适合间歇换胶片。
这些事情摄像师、导演都要求去考虑。
虽然电影拍摄,计划赶不上变化,不可能完全照搬来拍摄。但是这种功课却不得不去考虑。
笨蛋当不了摄像师。
一个好的摄像师,需要很多事都想到导演前边。
敖志君这个摄像师站起身,走到预定埋机位的地方,看着镜头,圈定表演位置,方便拍摄的适合,演员表演的时候不至于走出镜头设计。
这部电影,潘恒昇与敖志君两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