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繁体版

第四百七十七章 股权架构,发行渠道(3/7)

家年票房近三亿,包括周边产品、授权和其他收入,营收近上亿,已经足够让他们看到前景无限的未来了。

    张家振之所以离开德宝,更多也是如此。

    潘廸苼自然不会轻易放口,他的重点是自己的迪生创建集团。德宝就是他赚一笔的取款机,他如何会允许其他人来分薄利益?

    当然,这里边也涉及到了德宝的内部倾轧。

    一零二四·火车头这次股权架构重新调整,吴孝祖也不吝啬的给予了江嘉华和蒋志强2%的股份外加1.5%的分红奖励。乐怡灵与张家振会获得1.5%的股份,但享受与前两者相同的奖励分红。

    除此外,吴孝祖拿出5%进入公司股权激励池。

    外界对一零二四火车头这家,营收近亿元的公司估值模棱两可。因为没有上市,而且这时候也并没有娱乐股概念。

    它并不像实业公司,实业公司有硬资产,哪怕利润低的令人发指,也会有准确估值,最起码都会产生一个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数字。

    更没有互联网思维那种概念和故事就值几千万、几亿的情况。

    作为电影公司,1024火车头有自己的摄制影棚、冲印公司、剪辑棚,却并没有多少硬资产。对于戏院,吴孝祖根本没有想法。

    这就是个包袱。

    随着97的临近,港岛电影圈弥漫着一种“狂捞一笔”的投机心态。湾湾片商又不傻?自然不愿意甘心做冤大头!

    正好,1992年底,内地与湾湾都以口头表达了九二共识……所以,湾湾片商有了拿捏回旋的本钱,约谈港岛电影从业协会,要求后者抑制制片成本并压低片酬。

    那时候那些人已经疯了……就连后来搅屎棍王京都大骂这些人太贪心!

    湾湾片商集体愤怒撤资!

    然后,湾湾当局就立刻调整了两项影响深远的电影政策,一是放宽对好莱坞和东瀛电影的进口限制,二是允许湾湾片商赴内地拍摄外景。

    这两项政策给了台湾观众和片商更多选择,尤其是后者。

    港人的狭隘与目光直接把自己推进了深渊。内地内地加强了对粗制滥造港片及合拍片的限制。再次之前,港岛与内地合拍片限制及其宽松。要不然文文也不会找港资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了。

    东南亚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