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繁体版

【大明天下(第四卷)】(264-265)(3/7)

,较《算学宝鉴》迟20年且不够完备。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纵横图在现代计算机技术上得到应用,王文素书中纵横图比之宋杨辉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和提高。

    其实即便抛开王文素,明代数学也非一无是处,明代数学与前代不同在于其时发生了一场算学革命。

    某些穿越者一回古代便喜欢抛出阿拉伯数字,显示其算学高明,许多皓首穷经的算学大家倒头就拜,奉为神明,暂且不说某人在穿越时究竟如何的数学水平,那个原产天竺的阿拉伯数字老早便已传入中国,只不过古代中国人更喜欢用算筹,而且千年积累,早已成就了一套完备的知识体系,那玩意在中国就不受人待见。

    其实这还算好的,要是有哪位神经大条的穿越者把阿拉伯数字献给洪武皇帝,怕是当时就得被砍了头,洪武四大案中的“郭桓案”便是上下勾结涂改账册,朱八八以此为鉴,完善推广大写数字,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陌)、仟(阡)”,沿用至今,你小子呈献的这七拐八拐的回回数字更容易篡改,你丫安的什么心!

    筹算有优点,自然也有缺点,计算得越复杂,所需要的面积就越大,而明朝民间商业日趋繁荣,需要计算之处太多,所以更加方便的算盘和珠算开始取代算筹与筹算。

    1450年吴敬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1573年徐心鲁的《盘珠算法》,1578年柯尚迁的《数学通轨》,1584年朱载堉的《算学新说》,1592年程大位的《算法统宗》,以及1604年黄龙吟的《算法指南》,无一例外多是由筹算向珠算过渡并深入研究的著作。

    珠算算法没有发展到前人的筹算高度成果也不是时人轻视,君不见作者里还有一位天潢真人。中国数学从元朝末期开始,一直是沿着实用性、技巧性的方向发展,这与偏向演绎、抽象的古希腊数学不同。珠算作为一种传统数学机械化算法体系的应用,满足了明代社会需要,适应了商业发展的要求,代替筹算大势所趋,但因为工具性能的限制,无法复制千百年来筹算积累的研究成果,还需进一步完善体系,这都需要时间积累。

    古希腊文明覆灭以后一千多年,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再次被阿拉伯人发扬光大,而欧洲人在古希腊数学成就的基础上发展出近代数学,则距离《几何原本》的成书年代相隔了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