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挢舌不下,暗道真是奇哉怪也,故事如此缥缈曲折,实不知是真是假。
自然是假的,丁寿瞪着眼前青松掩映下朱红雕墙的一派丛林,咬牙切齿。
注:《明史·刑法制》说登闻鼓“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击即引奏”,可翻翻明实录,为点小事击鼓的真不少,有小吏因为妈死了要守制,吏部尚书不听,击鼓诉冤的;有县令贪赃认罪,但认为量刑过重,乞求怜悯的,总之各情各类,基本上大明皇帝也都满足了敲鼓人的愿望,所以感觉这个‘非大冤及机密重情,不得击’,有点我大清‘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不得击的影子。
有一种说法,说明代登闻鼓,自宣德以后便流于形式,《明宣宗实录》记载:‘值登闻鼓给事中年富奏:重囚二十七人以奸盗当决,击鼓诉冤,切详各犯临刑畏死,烦渎朝廷,不可宥。’蛐蛐天子的答复是:‘登闻鼓之设,正以达下情,何谓烦渎,自今凡死囚击鼓诉冤者,必如例录情词以进,令法司与辩,若蒙蔽及阻遏,罪直鼓者。’永乐皇帝还担心只京城的登闻鼓不足以下情上达,‘京狱有冤者得击登闻鼓自陈,彼在数千里外,或有冤狱自陈难矣’,相对应的是天启首辅朱国祯对登闻鼓的看法:‘大约奏者不真,真者又不能奏,而不能穷究其实者,即不设可也’(朱国祯,《涌幢小品》),所以说,不是皇帝不想要登闻鼓,是这帮当官的不想让皇帝知道下面事,即便流于形式,这锅也背不到朱明皇帝身上,何况比起形同虚设的大清登闻鼓,仅《武宗实录》里提到的便有好几处。
《大明律·诉讼》擅入午门长安等门内、叫诉冤枉,奉旨勘问得实者、问罪、枷号一个月。(登闻鼓设立在午门和长安右门外,没事往门里面闯是要上枷的)最新找回第三百七十三章·皇姑寺站在‘顺天保明寺’匾额之下,丁寿横眉立目怒瞪着山门前的几个小太监。
“你们敢拦我?”几个穿着绿色团领衫的小太监趾高气扬,“拦你怎么了,也不睁眼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宫里女眷来降香还愿的所在,便是公侯伯府的太太奶奶,也要有司礼监的小票才得放入,你这腌臜货也配进去!”一个欺骗愚民愚妇的神棍所在,要不是佳人有约,请二爷都不来,丁寿对皇姑寺神乎其神的民间传说嗤之以鼻,自也谈不上有多敬重,和这几个没卵货纠缠也失身份,直接亮出腰牌道:“连锦衣卫也不得进?”那小太监看都不看,一巴掌便将那牙牌拍开,“告诉你了,此地男子不得进,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