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另外还有秀才、道举、童子、一史、三史等科。常举的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府举荐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应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因为这两科能够成为朝廷直接选拔官员的后备人选之一。至于制举则是为了搜集非常人才而特设的考试,一般几年举办一次。
自隋朝创立科举以来,到高宗皇帝和皇后武媚娘当政以来,利用科举大规模选拔人才。但是自高宗皇帝常居东都洛阳以来,各级教育几乎停滞。除了每一年有明经和进士两科依旧举办外,其他科目都基本上名存实亡了。
武清因为“神童”光环被王百诗看中,并愿意支助武清到县城安家,并举荐进入县学,成为生徒。这对于这个时代的寒门子弟来说,进入县学成为生徒,那是非常难得的机遇。
只是武清很清楚自己能有几分能耐,对于儒家那些经典,说真的看着就头疼,更不要说去理解了,而明经科考的就是对儒家经典的记忆,至于进士科,武清更是摇头,除非他剽窃往后千年来那些经典诗歌,不然要他写首诗,那是很不现实的东西,更何况还有策论,策论是这个时代对于治国理念和为官之道的论文。武清虽然知道唐朝一些大概的历史,但对于这一时期的士族思想了解真不多。只是身处这个时代,感受到武大娘的殷切期盼,他是不是应该也去尝试一下呢。
于是带着这样的疑问,背着老兵张兴三百两银子的遗产,外加王百诗支助的一百两银子,怀揣着一份王百诗写给县学夫子王夫子的举荐信便走进了文水县城。
看着近在咫尺的文水县城,除了城墙足足有七八米高显得雄伟之外,踏上街道后,武清心中彻底鄙视了一番,根本没法跟一千多年后的县城相比,街道狭窄不说,而且坑坑洼洼,人流也不多,很多百姓都穿得破破烂烂的,偶尔走过几个衣着光鲜的,也就那个样子。原本以为县城有多繁华,看来大唐的繁华也只是相对而言了。
唐朝一般通用货币是开元通宝,武清手里的是银饼子,只能先到一些邸店换成开元通宝才能使用。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银饼子让武清心中一愣,没有像电视里那样jing巧好看的样子,就一张饼子的模样,一个银饼子二十五两,像武清手里有四百两,武清肯定是背不动的,只有交给了武大娘。
打听了邸店,在邸店伙计白眼下换了二十五贯钱,算是二十五两银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