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官威已经可以碾压对方。
李渊明可以肯定,户部尚书不敢违背自己的指示。
户部之内,尚书和右侍郎都站出来反对,就冲着这一点,楚弦也不可能再有机会说下去,到时候楚弦就算是再有手段,也没用。
此刻朝会上,刘季温已经是‘溃不成军’,他明显是小瞧了楚弦的决心和准备,他所反对的言论,都只是单纯的反对,却又拿不出什么信服的证据,只能是为了驳斥而驳斥,可楚弦,却是越战越勇,无论刘季温怎么说,他都能拿出实例出来,配合精彩的言论,这么一来,言论正当有理,还有实例和过去的事情做支撑,到后来,刘季温都不敢说话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朝会的情况也是在楚弦的讲解当中,逐渐的发生了变化。
一开始楚弦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壁上观,很不看好,有一少部分是支持,但不敢立刻就支持,也有不少是反对和敌视,不过同样,他们也在看形式,等待机会。而这个过程里,不少原本作壁上观,或者说保持中立,甚至不看好楚弦的官员,此刻也是有不少被‘说动’了。
仔细思考楚弦说的这些话,就会发现的确是这么回事,毕竟都是高官,有很多还是从地方官员一路升上来的,那种一跃枝头变凤凰的官员毕竟是少数。
自然,在地方上待过,便知道楚弦说的一点都没错。
很多问题,实际上都是现有的土地制度有所弊端所引发的,这个道理很多有识之士都能看出来。
可看出来容易,想要改变就不容易了。
更改土地制度,这件事本身就足以吓退大部分人,更何况,就算有人胆子大,也得想一个万全之策。
毕竟土地改革,那是要提出解决方案的,光是说弊端,却说不出应对之道,那和没说一样,而且还会受到攻击。
可如何改,怎么改,这都是大学问,一个弄不好,政令推行出去了,那如果再出问题,谁来担责任?
那必然是提出这个改革方案的人,到时候必然是墙倒众人推,下场绝对好不了,别说官位不保,就是性命都堪忧。
也是因为这些顾虑和担忧,所以这些年,土地制度根本没有一次能真正的改过。
这个时候一个官员终于忍不住,上前躬身道:“那么请问楚大人,就眼下的情况,该怎么改,方可解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