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季温是指望不上了,李渊明知道,刚才楚弦已经是将刘季温给弄怕了,至于手下的其他人,虽然也有牙尖嘴利,善于雄辩之人,可说实话,他们当中没有一个能和楚弦掰腕子的,就从这一点看,楚弦的确有资格进入首辅阁。
按理说,到了现在这个情况,李渊明作为尚书令,是应该松口,至少要给予楚弦一定的宽容和鼓励。
可李渊明就是不喜欢这个楚弦。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原因,李渊明他们李家在州地,就是楚弦口中的地主大户,李家的田地有多少,这么说吧,整个县地,九成以上的田地,都是他们李家的,何止百亩,千亩都有。
就算是为了自己家,李渊明也不希望楚弦这个政令推行,更何况,在他担任尚书令的这些年里,光是推翻和驳回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事情,就有好几起,倘若真让楚弦得逞,这岂不是说,自己之前做的都是错事?
所以,无论为公为私,李渊明都不可能让楚弦成功。
既然别人指望不上,那李渊明就自己下场。
“楚侍郎,你说的这些倒是有那么一点道理,但也要视实际情况,不可做那虚无缥缈之事,毕竟旧有的制度已延行千年,拥有超过百亩耕地之户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你如何应对?强行收回耕地?怕是换做是谁都无法接受,若要强行执行,势必会引发事端,可你若不对他们下手,好,那后来之人如何平衡?这世人,不患寡,患不均,这道理你楚侍郎难道不明白?都已经坐到三品侍郎的官位,怎么还这么幼稚无知,你也不想想,过往数千年来,圣朝多少先贤,莫非就只有你一个人看出问题了?那么多先贤道仙莫非就看不出来?哼,不是看不出,而是难以真正的改革,就是因为实际情况不允许,如此倒还不如延行现有的制度,再加以严管便可,能维持千年的制度且不出问题,便说明没有那么大的弊端,楚侍郎,再怎么说,你之前所言都有些夸大其实了。”
这还是李渊明头一次在朝会这种地方训斥手下官员,按理说,他这种身份,不应该下场,因为这种级别的官员,要么不开口,要么就要有效果。可是现在,李渊明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他必须要遏制住楚弦,而且在他看来,他是完全能做到这一点的。
就说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可谓是直击痛点,说实话,李渊明说的一些事情,倒也不是假的,就说这制度的问题,他这尚书令自然也想过,可显然,他根本想不到应对之策,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