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繁体版

第290章 赚钱到底有没有事儿(2/6)

r>    ……………

    伊州,后世的哈密。提到此地,最先想到的自然是哈密瓜了。

    但哈密的地理位置,却远比哈密瓜理为重要。

    在哈密沙漠戈壁与山地夹绿洲、河谷相间分布的地形中,形成了两条大致呈东西向的走廊。

    一条即哈密盆地沿巴里坤山南麓的东西向通道,向东南穿星星峡可抵达甘、肃二州,向西可至吐鲁番,这也正是古丝绸之路的路线。

    另一条是夹在两山之间的东西向通道,沿巴里坤山北麓可抵准噶尔盆地南缘和乌鲁木齐。

    由于这两条通道的存在,中间的哈密看起来确实是“丝路咽喉”。但直到明清时,哈密东西两端的敦煌、吐鲁番的几度繁荣,却大大削弱了哈密的交通要冲的地位。

    而随着唐军进入西域,并如历史上那样将建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哈密的交通区位优势便会逐渐显现。

    此时,哈密作为唐军入西域作战的大本营,已经显出了入疆前哨的本色。

    相比于星星峡的地狭物乏,哈密的区域很大,有盆地,有巴里坤湖,具备一定的农牧条件。如果经营得当,五六万人在此居住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五六万人,已经超过了高昌国的人口,西域小国无数,达到这个人口数量也没有几个。

    所以,徐齐霖派人四处勘测考察,将可用耕地的数量统计清楚,却没想过在哈密会有这么多人口。

    恐怕李二陛下有心就近解决西域驻军的粮草物资,也没办法弄来那么多的人口在哈密安置吧?

    别说哈密了,就是甘、肃二州,再吞下个十万八万的也不嫌多;还有关东,作为征伐高丽的后勤基地,也需要大量的人口垦殖。

    偌大的帝国,两千多万人口,真是太少了。要有个一亿两亿,依照唐朝的科技和军力,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也没太大问题。

    可尽管徐齐霖曾提出过归化入籍的事情,但在西北这地方,象突厥等民族,虽然具备归化的条件,可他们干畜牧是好手,耕种的话,就差强人意了。

    生活习惯和风俗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让游牧民族转而农耕,岂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

    归化的胡人也是一样,他们还是会从事最熟悉、拿手的行业,最主要的当然是商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