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繁体版

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华银行(2/6)

现在的李啸,打算在开办的中华银行里,自行铸造金、银、铜三类货币,其中主要以银元作为核心货币。

    具体设计标准为,金元(重5克,含金45%),银元(重5克,含银72%),铜元(重5克,含铜63%),兑换比例为1两白银=1金元=10银元=1000铜元,这些钱币都是标准的正圆形无孔钱币。

    在这种新币设计中,李啸定义,1银元就相当于原本的1钱银子,1金元就相当于一两银子。如果从其贵金属含量来看,可以发现,这套货币代表价值略高于其金属价值。例如一钱白银75克,然而一个银元中,所含白银仅6克,而金币与铜币亦同样如此,通过这样的方式,李啸可以花更少的金银,换取了同样购买力的钱币。

    而在李啸的这套货币体系中,更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金元。

    如果按照此时明朝官府所定义的,1:10的金银比价,一个金元既然兑换10个银元,那么含金量应该同样是72%。然而李啸在中华银行所铸造成的成品金元,其含金量,却只有48%,约25克。如果论贵金属价格,一个金元仅能换取25个银元。但是按照汇率规定,一个金元却可以兑换10个银元。

    因此,金元兑换银元的比率,被人为地提高了,黄金价格被从1:10的官方比率,被李啸人为提高到1:16,也就是说,黄金的真实市值,被李啸人为拉高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设计,根本原因是,前世在大学中,选修过西方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李啸,根据自身贸易特点以及国情现状,作出的必要改变。

    自过去两百年以来,明朝一直与西方诸国进行贸易,由于中国巨大的结构性产业优势,在频繁的东西方贸易下,大量美洲和日本等地的白银,单方面流入明朝,使银价不断贬值,中国地区的金银比价由洪武年间的1:4,升值到万历年间的1:6,再到天启年间的1:8,而到崇祯年间,到现在已经超过1:10了。

    并且,随着贸易份额的增长,从美州日本等地来的白银,还在持续流入之中,一点减缓的迹象都没有。

    在真实历史上,随着白银的持续流入,终于在清朝中期结出恶果。导致白银大幅贬值与通货膨胀同时发生,让清朝各地的农民与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也导致了嘉庆皇帝一登帝位,在西北地区,便爆发了由破产农民组成的,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所谓的天朝气象,终于一去不返,清朝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