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他,人财两空,一贫如洗,不久之后,周奎便愤恨而亡,走完了自已可悲又可笑的一生。
话说回来,有周奎这位当朝国丈这个悭吝的典型,下面的官员自是上行下效,纷纷叫穷叫苦,不肯助捐。
很多勋戚与官员,都把自己房子上的砖瓦,给弄得歪歪扭扭乱七八糟,看上去十分破败,而屋内值钱的东西,则一律私藏起来,然后又装模作样地在自家房子门口贴着房屋贱卖的告示。
为了装穷更逼真,早朝的时候,周奎与朝廷众臣,都故意穿上最破旧的衣服去上朝,以前很多乘坐轿子上朝的官员,也纷纷改为步行上朝,以示自已节俭无银,清廉自守。
令人无语的是,连许多有钱的太监,也开始一个个也装穷叫苦,有的在住房门上大书“此房急卖”,有的把古董器玩送往市上出售,摆出一副破家纾难的样子。
这些太监中,王之心最有钱,传说他家中藏银一项就多达三十万两。崇祯曾当面叫他慷慨输捐,王之心却故作难色地推诿道:“奴家甚穷,连年家计消乏,安得有银。”,最终,仅献银一万两而已。
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真实历史上,王之心后来被大顺军刑夹追赃,吐银十五万两,金银器物价值与此相当,实是可笑可悲。
最终,这场捐饷的闹剧中,在勋戚当中,只有太康伯张国纪输银二万两,数额最大,被晋封侯爵。而其余的文武百官,捐助的不过几十两、几百两不等,聊以应景罢了。
崇祯见这见所得甚微,心下十分恼炮,于是干脆实行摊派。
他先是规定,每个衙门必须捐助若干,后来又按官员籍贯,规定每省仕京官僚捐助数字,如江南八千、江北四千、浙江六千、湖广五千、陕西四千、山东四千之类。
结果,缙绅纷纷告免,软里硬里抵触,让崇祯的搂钱愿望,化为泡影。
朱由检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知道许多官僚贪污致富,乃又下令,命大臣推举“各省堪输者”,由各地官府出面,勒逼官员与富户出银。
只不过,饶是如此兴师动众,据史籍记载,朱由检的大搞捐助,所得不过区区二十万两而已。对比真实历史上,大顺军进城之后,没收皇家内帑和对勋戚、太监、百官追赃助饷,一共弄到七千万两以上的白银,崇祯这番逼捐之举,怎令人一个叹息了得。
而就在崇祯为逼捐失败,心下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