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繁体版

第229章 国宝再现(2/3)

眉公未及详核,因附记于此。崇祯壬申(1632)二月之七日,辋川馆主人记。

    再看鉴藏印:尚宾(半印)、中立(半印)、立(半印)、忠信可久安(半印)、輙相思(半印)、可以观(半印)、子孙(半印)、蕉林玉立氏图书、观其大略、棠邨审定、河北棠邨、安定、蕉林秘玩、苍岩、苍岩子、耿昭忠信公氏一字在良别号长白山长收藏书画印记、信公鉴定珍藏(三次)、半古轩书画印、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干清宫鉴藏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侯士泰鉴藏、天目山人、尊古堂真赏、惊鸿阁。

    细细看完这些,由此可以确认,这确实是《五王醉归图》真迹无疑。

    《五王醉归图》是宋代作品,明末以来的收藏者非常清楚:朱尚宾、王麟郭、王永吉、梁清标、耿昭忠、耿嘉祚(经考据半古轩书画印是其藏印)、乾隆、嘉庆、溥仪。

    这些收藏者当中,特别是梁清标、耿昭忠都是清初公认眼力最好的收藏家。

    明末清初是中国书画鉴藏史上一个真正的书画收藏繁盛时期,它真正实现了藏家的多元化和大众化,使书画收藏呈现出异常开放与融动的迹象,从明末的战乱国库的字画散落民间,使一些官僚、文人、商贾等为主的私人收藏家得以拥有公立收藏的书画的机会。

    在从三藩之乱后,“文治”问题被康熙重视,他在政暇之余命一些特殊身份的社会鉴藏家或者宫廷贵族参与整理内府典籍,对宫中收藏的书画进行鉴别,以及不断收购民间散落国宝,其中以耿昭忠、熊赐履、高士奇、安岐最为代表性,使清初的收藏呈现了历史上又一次由私到公的收藏特点。

    《五王醉归图》则是从耿昭忠处流入了清内府公立收藏中的一个实例。《石渠宝笈续编》与阮元撰《石渠随笔》卷四对于这幅画均有记载。

    《五王醉归图》清宫收藏印章的钤印,正是《石渠宝笈续编》的“乾隆八玺全”,钤印位置完全符合规范。卷中钤“干清宫鉴藏宝”也与《石渠宝笈》著录的收藏点相符。

    肖遥没想到竟然能在这间密室当中,看到这一幅相传已经遗失的传自宋朝的国宝级画作。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当时还住在故宫内的溥仪,已预感到在这座庞大的宫殿里居住的时间不会太长了,便为自己安排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