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繁体版

第779章 好事成双(4/5)

齐。

    文徵明跋指出:右军书多写绢地。此帖已刻入《绛帖》。帖上有骑缝“绍兴”三小玺。还有附马都尉王晋卿“妙绝古今”、“书画印”和柯九思印。王、柯二君藻鉴最精,当为真迹无疑。

    文徵明是书画家兼鉴赏家,又是此帖的收藏与研究者,他写下的鉴识具体而切要,研究价值巨大且意义深远。

    众人先是欣赏了片刻,苏先骏忍不住出声问道:“难道这就是王羲之的真迹,怎么还是残缺品呀?”

    既然刚才王小先指出这幅作品是王右军的平安帖,苏先骏当然不会对王小先的鉴定结果有什么质疑。何况这幅作品是唐正山这位超级大佬拿出来的,更不可能是赝品。

    唐正山瞪了他一眼,对于他这弱智的问题懒得搭理。

    盘午的收藏当中,也没有王羲之的《平安帖》,肖遥对这幅作品也很重视,仔细鉴赏一番,心情极佳。

    自从和苏先骏认识之后,两个人的关系一直维护的不错,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肖遥倒没有嘲笑他这个明显是外行人才会问出来的问题。

    肖遥回应道:“你不会以为这就是王羲之的真迹吧?”

    “难道这不是王羲之的真迹吗?我是不是对王总的话没有理解透彻?我现在越发的糊涂了。”苏先骏挠挠脑门说道。

    肖遥没有耐心的给他科普,“《平安帖》前人著录皆称《告姜帖》或者《告姜道帖》,帖文有九行。此摹本仅存四行,缺少后五行帖文,确实有所残缺,并非完整的帖文。

    《宣和书谱》载王羲之《平安帖》有二,一是草书,二是行书,然只有帖名没有帖文,是否与本帖有关不好确定。

    时过一千六百年,历经岁月变迁,王羲之直接手写的原迹早已不见踪影。就算在北宋时也只有几件视为原迹,如米芾曾获得的《王略帖》。

    传世的王羲之书迹有两类,一是后人勾摹的墨迹本,二是石刻或者木刻的碑帖。

    碑帖从勾摹开始,经过上石、刊刻、捶拓,再经过装裱的过程,书法原貌往往会打了折扣。

    墨迹摹本是从原迹上直接勾摹下来的,或者从唐摹本上再勾摹下来的,方法是双勾廓填或者双勾廓填兼临写,这中间又以唐代硬黄纸所摹为最精。

    据我鉴定的结果,此帖应该是南宋勾摹本,虽然并不是王右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