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姐的命运岂不是更加方便?
而且,李二作为皇帝,打压世家的心理是肯定的;马周出身寒门,对世家的态度也是显而易见。
所以,科举制度的完善于皇权有利,于寒门有利,自是投了李二和马周的心意。
想到这里,徐齐霖向着李二和马周拱了拱手,说道:“既是如此,那某便畅所欲言,若有不到之处,还望陛下恕罪,马舍人亦不要怪责。”
李二陛下颌首应允,马周又鼓励道:“陛下向来不以言论罪,文林郎尽可大胆言说。”
“陛下圣明。”徐齐霖先惠而不费地拍上一记马屁,略微整理了下思路,才侃侃而谈。
之前他所写的科举制度的完善,确实只是皮毛。这次不加保留的阐述,可是把宋、明两朝的成功经验全盘搬出,糟粕则有意删除。
比如什么三年一考,使举子不必来往奔波,并增加取中名额;加考策论,以使举子学而有用;解、省、殿三级考试,考官临时委任,并锁院不得与外界交往;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交叉阅卷评判……
这一长篇大论起来,李二陛下和马周越听越是惊奇,越是对徐齐霖刮目相看。
这小子,腹中果然有料,如此周详细致,如此面面俱到,真是难以想象乃是十二岁少年研究出来的。
李二陛下面色愈加平和,赞赏之色已是掩饰不住。
这少年,高谈阔论起来真是意气风发。徐氏齐聃八岁能文,陛下赠金削刀,举弘文生;徐充容八岁写出《拟小山篇》,广为流传;这徐齐霖,亦是如此才华。将徐氏兄妹比作汉朝班氏,实至名归啊。
马大秘耳听手写,落笔如飞,跟速记一般快。心中一边感慨,一边为寒门学子将来会有公平竞争的环境而感到高兴喜悦。
徐齐霖连说带回答李二陛下和马周的不时提问,差不多讲了半个多时辰,方才进入了总结论述。
“举子及第后,不对考官称师门,却因殿试由陛下主持,而可自称天子门生。再开武举,考较武力及军事谋略。”徐齐霖向李二拱手道:“如此,天下人才英雄,可尽入陛下彀中矣!”
李二哈哈大笑,手捋长须,得意之色溢于言表。
马周连连颌首,对此也深表赞同,却又故意对徐齐霖问道:“文林郎,可知入吾彀中乃是何人所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