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小民的心目中,燕夫人开的这份工作,独属于本地人,流民没资格。
所有人都在担心,流民一旦应征,会压低工钱,造成本地人无工可做。
得知内情后,解决办法简单。
直接在招工处贴上要求和待遇。
不分本地小民,亦或是流民,一视同仁,同工同酬,工价不变。
并且让书办们拿着大喇叭在工地上宣传,不要和流民对立。
流民没有工作,挣不到钱,吃不起饭,就会变成乱民。
眼下,眼看着生活好转,谁也不想有乱民作乱,破坏大好局势吧。
吴守业下工地做书办,也顺便承担起了书办工作。
他和工友们闲聊,“官府肯定要接纳一部分流民下工地干活,最多就是分开,大家修不同的路段。
平日里基本上没机会碰面。而且,官府已经发了通告,工钱不变,同工同酬。招收流民,不会压低大家的工价。”
“靠不靠谱啊!现在说不压低工价,改明儿招了那群流民,一口气将工钱压低一半,大家还怎么活?”
工友们忧心忡忡。
官府的事情,按照经验,总觉着不靠谱。
朝令夕改又不是第一次。
今儿是这样,明儿是那样……
吴守业很理解工友们的想法,“大家就算不相信官府,也该相信燕夫人。
上次休假,谁去了城里?城里现在也是到处搞修建,又是修路又是建房子,好似有花不完的钱。
那些商户,都跟着一起赚钱,热闹得不行。我在城里生活了十几年,从来没见过那么热闹的场面。
我听商人们闲聊,说是当年跟着眼燕夫人一起经营平阳郡的商人,早就赚得盆满钵满,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名副其实得豪商。
就连当年跟着燕夫人的小商贩,现在都成了大商贾。
不仅如此,那些商贾家的孩子,都去了书院读书考学,考科举做官。
总而言之,跟着燕夫人的那些商人,全都得了好处。
这回燕夫人来西京府,那些商人都跟着一起来,就是为了帮燕夫人重建京城。
我就这么和你们说吧,将来,活是干不完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