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繁体版

第二十八章 轻辽西重沿海(2/3)

赔本买卖。

    既没有与后金军野战的能力,敌人来攻只能闭城死守,任由敌人在城池周围肆虐抢掠,还谈什么进攻性堡垒?

    至于什么招揽辽民屯田耕种,以补驻守关宁锦的明军粮秣,更是想当然。

    敌人一来,你缩回城了,那屯田的百姓或许能躲进城,可辛辛苦苦种的粮食,不都是白送给敌人?

    比如宁远之战,宁远城倒是守住了,可觉华岛死了七千多将卒,七八千商民,被抢掠了无数粮草物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朱由校已经有了放弃广宁、锦州,直退到宁远的打算。

    既然后金都不在乎宁锦地区,说明这地方没那么重要。说白了,所谓的收复失土,不过是接收了两军之间的无人区。

    从历史上看,朱由校怀疑这是后金故意为之。留出那么一大片地方,就等着明军过来。

    你不是筑城吗,修吧修吧!你不是要驻兵屯积物资嘛,好啊好啊!

    等明军忙活得差不多了,后金军也出动了。或是围城打援,或是又抢又杀又毁城,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了。

    与其送人头送物资,毁了再修,修了再毁,却只占了一片没多大价值的无人区,还要耗费钱财筑城驻兵,倒不如就直接收缩到宁远。

    这个计划与熊廷弼的“放弃辽东,尽撤关外”相差仿佛,只不过是多了宁远作为山海关的屏障,相当于双保险。

    尽管比熊廷弼的方略进了一步,朱由校却也知道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战略收缩应该是步好棋,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成是“丧土失地,不战而退”。

    所以,朱由校要顾及到舆论,顾及到军心民气,顾及到朝中众臣的反应。

    速胜急战论,在大明还是很有市场的,甚至可以说是舆论的主流。

    朝中众臣更是如此,或是出于爱国热情,或是根本不了解辽东的实际情况,天天叫嚣着“灭贼”,哪里能接受不战而退的“卖国”行为?

    别人不说,朱由校想要委以重任的孙承宗,便是积极进攻的支持者。同时,孙承宗还是堡垒推进的倡导者和实行者,关宁锦防线的缔造者。

    正因如此,朱由校便想旁敲侧击地透露一下,争取让孙承宗改变思想,成为他真正的助力。

    只不过,此时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