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繁体版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1/5)

    扇子的起源与发展

    “大唐”中“多情公子”侯希白手持美人扇,其人是何等的风神俊朗,玉树临风,但相关资料表明折扇最早出现应是在宋代。

    经书友“悠闲如冰”提出后,特奉上这篇《扇子的起源与发展》资料,以悦读者!

    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还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蔚成独具中国扇风格的奇观,是民族传统文物中的艺术瑰宝。

    许多学者认为扇子起源于虞舜时代。晋崔豹《古今注》云,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最早的扇子图像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的奴隶手执长柄扇(图一)

    图一战国金银错铜壶上的奴隶执长柄扇图象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篾丝编木制长柄扇(图二)。马王堆出土的长柄扇长1.76米,是一种仪仗用扇,由奴隶或仆从执掌,用以障尘蔽日,也象征主人的权威。

    这种扇古称"翣(sha)",又称障扇或掌扇。《方言·杂释》云:"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今江东亦通名扇为箑。"《世本》曰:"武王作翣。"从这些记载中了解到,扇古写为"箑",又作"翣"。《小尔雅·广服》:"大扇谓之翣。"王煦疏:"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可见用翣的多少是由主人的身份地位决定的。这种仪仗用的长柄扇在唐代阎立本的名画《步辇图》中(图三),及山西太原市开化寺的宋代壁画中也可见到(图四).

    供扇风取凉用的羽扇出现得比较早。据晋王嘉《拾遗记》云,周昭王时涂休国献青凤、丹鹊,盛夏时周昭王派人用其翅、尾之羽制成“游飘”

    、“条翮”、“兮光”、“仄影”四把名扇,“轻风四散,泠然自凉”。晋6机《羽扇赋》云:“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山西与河右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尘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