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腹,挥扇听乐,旁有一侍女也手持长柄团扇,上绘有树、山等画。如果我们稍加归纳,不难看到《七贤图》和《韩熙载夜宴图》中的男主人手执的是短柄扇,而且扇面外已带有木框。另《捣练图》中的执扇女在扇炭炉,所用的也是短柄,其余服侍主人的侍女所用的扇子全部长柄,壁画中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且从时间早晚分析,扇面似乎逐渐由圆形向方形过渡。形成多形式扇面品种。
我们的祖先先后用羽毛、竹篾、绢纱制作扇面,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后来又用纸来糊制扇面。1975年,在江苏省金坛县茅麓公社发掘了一座南宋太学生周瑀的墓,出土了一把雕漆活柄纸团扇(图十)。这把扇的制作极为精巧,它以细木杆为轴,用细如鬃毛的竹篾丝做扇面的骨脉,再糊上纸做成扇而。扇柄以脱脂法用黑红两色施以髹饰,多至1o多层,厚达2至3厘米,然后镂空剔透成对称的三组双云头如意纹,整个雕漆柄和上端的木杆不相连接,扇风时扇面中间的木杆可以在雕漆套柄中旋转而不会脱落。
我国从宋代起大量制作折扇(又叫"折叠扇"、"聚头扇"),折扇扇面少数用绢(图十一),多数用纸裱糊(图十二)。宋代赵彦卫认为我国的摺扇是从朝鲜传入的,他在《云麓漫钞》中说:"宋人用摺叠扇,以蒸竹为骨,夹以绫罗,贵家或象牙为骨,饰以金银,盖出于高丽(朝鲜)。"其实我国在南齐(479-5o2年)时已有摺扇了,《南齐书·刘祥传》:"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通鉴》注云:"腰扇即摺叠扇。"我国历史上出现折扇的最早的实物见证,是1977年江苏武进县南宋墓出土的戗金漆奁(图十三),这件名为"人物花卉纹朱漆戗金莲辨式奁"的漆器现在珍藏在常州博物馆,其奁盖面戗画一幅"园林仕女消夏图",一仕女怀抱纨扇,一仕女轻摇折扇(图十四)。从此幅图可看出,早在南宋折扇已广为流行。
明代之前,折叠扇少见,无流行之势。所以当时有些人认为,折叠扇始于明永乐年间。折叠扇是因为受到永乐皇帝喜爱,所以在明初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刘元卿《贤奕编》记载:“永乐中朝鲜进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永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