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不曾想到他们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
所以读完史料之后,郭鹏就非常无奈的对身旁侍立的郭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没有占据当地控制当地的十足把握之前,就不该轻易破坏当地的政治生态,需知鹬蚌相争渔翁才能得利,若无鹬蚌,渔翁得什么利?
窦太后和窦宪为一己私利发动北伐之战,获得的是战术上的胜利,是一时的胜利和威名,但是最大的胜利果实,却为鲜卑人所取得。
鲜卑人几乎得到了北匈奴人所留下的一切,人口大增,三十年以后,终成大患,为祸北疆至今,这如何不是窦太后和窦宪的过错呢?”
郭瑾支持了父亲的看法。
他认为窦宪和窦太后因为政治原因而决定讨伐北匈奴,把讨伐北匈奴当做政治筹码。
他们出征的立意就不是为了整个国家,而是为了自己家族可以继续执政,掌握权柄,这首先就不是正确的。
获得战术上的胜利之后,却没有从中获取多少利益,没有利用好草原发展草原畜牧经济,等于打了一场一次性战争,获得了一次性名望,然后给后人埋了雷。
战略上,这场战争显然是不成功的,至少他们的眼光看得不够远。
而时人提出的真知灼见也在政治因素下没有被采纳。
这使得东汉帝国之后的几代帝王为鲜卑问题伤透了脑筋,想要打击鲜卑,反而被鲜卑所打败。
汉灵帝时期三万东汉骑兵北伐鲜卑之败是郭某人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那是一次很难不失败的战斗,就算勉强获胜,也不能动摇鲜卑的优势。
所以也给后来的郭某人带来了麻烦。
当下的鲜卑,经过郭某人持续十余年不间断的打击之后,已经基本上退出了漠南地区,折损人丁何止二十万。
不过这并没有真的打败鲜卑人。
郭某人只是一时间扫清了边疆,让边疆一带看不到鲜卑人而已,鲜卑人还有很多,都躲在漠北,还有繁衍和战斗能力。
他们受到魏(张)军(飞)在边疆的活跃所影响,不敢大规模南下。
但是这只是一时的。
不过十几年后,当小冰河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的时候,当鲜卑人在漠北完全养不活自己的时候,就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