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到,崇祯的脸上,从开始的风和日丽,渐变成阴云浓重之色,最后,崇祯冷哼一声,将方一藻的奏章,轻轻地丢在御桌之上。
“文弱,你这议和协定,却是屈我大明太过了吧。”
崇祯皇帝话语很轻,却满带着一种冰冷的味道:“你让朕迎娶那鞑酋之女,与那清廷互称翁婿之国,还要每年上供孝礼,这般屈辱条件,我大明二百余年闻所未闻矣!若传于天下,怕是大臣与百姓们,皆要痛骂朕自甘受辱误国误民啊。”
听了皇帝这话,杨嗣昌扑通一声跪于地上,叩头不止。
“文弱,你且起身说话。”
“皇上,现在形势比人强,为尽快剿灭国中流匪,我大明才不得不暂行此策啊!”杨嗣昌没有起身,而是继续伏跪于地说道:“皇上,请恕臣直言,现在我大明官军,粮饷不继,斗志低沉,想剿灭国中流匪,都是极为不易,若要再分兵去对抗那随时可能入关的清虏,其胜算复有几何!若清虏兴兵掳掠于外,流贼肆虐纵横于内,则我大明只怕会彻底糜烂,不可收拾了!若到了那时,臣只怕,纵是诸葛复生,孙武再世,也无力挽此危局啊。”
崇祯的嘴唇微微哆嗦着,脸色十分难看。
他沉默了一下,复说道:“爱卿,你之苦心,其实朕亦深知。想来一众大臣皆力劝朕效岳武穆抗金之故事,与清虏斗战到底,但爱卿却力排众议,要与清廷讲和。朕亦是犹豫良久,方准了你派人前去和谈。但现在朕想来,若真要依卿之计,以这般议和条件与清人讲和,只怕难过群臣议誎这一关啊!要知道,众口烁金,积毁销骨,文弱你就不怕群臣的汹汹指责口水和那如雨般的弹劾奏章,将你彻底淹没了么?”
听了皇帝的话语,杨嗣昌心头一阵莫名的苦楚。
对于皇帝多疑反复,怕担责任的一面,虽然杨嗣昌已在心中有所准备,但他还真没想到,在刚刚谈成协议之后,皇帝便立即畏首畏尾,不敢承担议和责任,这事情的变化,未免也太快了点。
只是,现在的大明局势,已是内外交困危如累卵,而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考虑的不是如何保全江山社稷和宗族百姓,而是所谓的个人名声与评价。想在这里,杨嗣昌心下,更有种无言的悲哀。
见杨嗣昌伏跪于地不吭声,崇祯的话语继续响起:“文弱,你这般议和条件,却与去年那李啸向朕提出的议和条件颇为相似,莫非,你在派使者前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