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繁体版

第269章 不见祁连山上雪,错把甘州作江南(2/6)

在甘州,既是军队的坐骑,又能够充当耕牛的角色。

    说到用马耕地,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一部叫《战马》的电影,那是欧洲的事情。

    而中国的马耕技术其实很早就有,通过史书确定的则出自汉代。在西汉以后,铁制农具的质量和数量大增,传播迅速,马耕和牛耕在中原之地已很普遍。

    但中国的实际情况,却决定了牛耕最流行,马耕的数量很少。

    首先是中原王朝的马匹数量并不是太多,战马则更要少一些。保持一支强大的军队,就必须要有庞大的战马。

    而百姓手中的驽马,作为拉车的动力,一旦战争爆发,也会被国家大量征用。

    其次则是应用少导致技术上没有进步,而挽具改良和马蹄铁掌的应用,则使马耕在整个欧洲成为主流。有趣的是,轭挽却是从中国传入欧洲的。

    但在徐齐霖看来,在中国牛耕流行的主要原因还是养马的成本太高,老百姓难以承受。

    俗话说:牛吃草,马吃谷。没有天然草场的情况下,在中原地区养马,哪怕是拉车的驽马,也是要消耗粮食的。

    如果是战马,消耗则会更高,甚至达到惊人的程度。根据古人测算,养一匹马所需土地,如果用来种粮,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

    牛则不同,比较耐粗饲,就算吃的不怎么好,还是可以耕作。这样计算下来,用牛耕地的产出当然更高。

    而徐齐霖用马耕地也是逼不得已,他也知道这个办法不可能在中原流行,更不用说南方的水田了。

    但他要加快建设速度,甘州又是土地众多,正适合马耕这种大范围耕种方式。

    也就是说,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中,土地数量少的小范围耕种,用牛更为经济,马耕则成本过高。

    经过这样的实践经验,徐齐霖又找到了一个在中国牛耕流行的原因。马耕适合大规模的种植园经济,牛耕则适合家庭的农业生产。

    可耕牛少的瓶颈却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没牛就用马,喂养成本高,可马能拉车驮物,比牛还要多一种用途。或者说,多一个经营的路子。

    至于中原地区的饲料问题,徐齐霖也有解决的办法。只要产粮足够,大可以把田地分出一部分,种植苜蓿,或种大豆。

    徐齐霖比较倾向于种大豆,只要土壤和环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