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子孙身上遗传,到最后发展为夜郎自大了——譬如乾隆接见前来建立邦交的英国使团,还以为这是远在重洋的岛国经数万里之程输诚纳贡呢,他的回信标题为《赐英吉利国王敕书》,有一种当干爹的感觉。大清帝国对外患缺乏警惕,疏于防守——由其对待长城的态度可见一斑。难怪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舰炮居然成了晾衣竿,而敌人由此细节察觉到这所谓的“海上长城”的腐朽与不堪一击。果然,一战之下,樯橹灰飞烟灭,黄海成了大清帝国的赤壁——水上的滑铁卢。不管对待6疆还是海疆,清朝的皇帝们头脑中都毫无长城的概念——并坚决否定其必要性。最后终将自食苦果:被坚船利炮撞开的国门,比瘫痪的长城还要脆弱,还要无奈……而这些是废弃了长城的康熙所预料不到的。
帝国的衰败与狼狈,同样躲不过长城的眼睛。186o年,威丰把偌大的北京城丢给英法联军,带着慈禧去热河避难——古北口自然是必经之路。古北口啊古北口,怎么也想不到:连皇帝都会逃荒!历史开了这样一个玩笑:当年皇太极率领清军入关时何其威风,可他的子孙却在长城的注视下扮演逃兵的角色——而化为灰烬的圆明园,就是咸丰跑丢了的鞋子。
在我心目中,秦始皇是个泥瓦匠,首创了长城。而到了明朝,又把这门祖传的手艺给发扬光大了。朱元璋主张“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的后代也一直热衷于土木工程。“明修长城清修庙”,明朝是长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从隆庆元年(1567年)开始,调集了数十万士卒和民工,在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今昌平县西)两千多里的拱卫帝都的防线上,对原有的边墙(明初大将徐达所筑)进行翻修改建,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年)才竣工。你猜工头是谁?戚继光——就是战胜了海上倭寇的那员名将。他被调来担任蓟州总兵。
密云作为京都的东北大门,是北京及华北通向东北松辽大平原的交通要道。而自古即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古北口,更成为“南卫京畿护燕赵,北防虎狼裹关山”的锁钥重镇。”密云县的长城,长达四百二十五华里,在全国来说,密云县也是拥有长城最长的县分之一……戚继光此次修城,把密云一带的长城,作为重要防线,特殊加工整修,不论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建筑质量上,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可称明代长城精华之最了。”(李大儒语)我知道古北口关堪称榜样中的榜样:共有三道长城,三道关门——其中包括一水门(又称水关),是明代长城中独一无二的水门关。我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